享受宗教带来的静谧时光

缅甸 享受宗教带来的静谧时光

甸是世俗生活上演的尘世,更是遍布寺庙与千年塔林的佛国。时光在这里停下匆忙的脚步,徘徊在混合了浓郁东方色彩的缅甸大屋与殖民时代旧欧式建筑之间。茵莱湖更好似充满了魔幻的力量,寂静与喧嚣交错,却让人心灵变得愈加平静,如这湖水般,纵使漾开细细的涟漪,片刻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佛国缅甸

仰光 从尘世到佛国

位于缅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下游的三角洲上的仰光 ( Yangon ),是缅甸大的城市。她混合着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之美、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之味,也流露出俗世的勃勃生机和一如千年传承着的佛国气象。

建于1901年的The Strand Hotel是一栋高大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依然固守着英殖民时代的矜持与奢华。尽管服务生在我房间里的大床上早早就洒满了花瓣,并摆出暧昧的图案;尽管还没去看看酒店里那间曾在二战期间被日本人用来圈养战马的酒吧,并喝上一杯,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走出酒店,去看市井的仰光。

门前的Strand大街是10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统治下仰光繁华的街区。街道两旁是树叶阔大的热带乔木与椰树、挂满诱人果实的芒果树和菠萝蜜树及树后的房屋门庭高耸、墙壁满是斑驳的时光刻痕。一间间的咖啡馆和各色店铺也占据了那些殖民时代大楼的底层。高耸的石柱后面一杯杯冰咖啡冒着冷气,在燥热的空气中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走入内街,一家又一家的茶档、小吃摊子、槟榔摊后的屋子依然高大。窗户出奇得多,里面是无数缅甸人家的俗世生活,好似万花筒。这一切,还有阳台外晾着的衣服与电视天线构成了内街被过分切割的天空。一个小竹篓正在我眼前“爬”上老旧而高大的英式楼房的阳台。

脸颊涂抹着黄色的丹纳卡(缅甸特有的用木本植物研磨而成的粉末,缅甸女人相信把它涂抹在脸颊上可以驱虫辟邪、护肤养颜)的姑娘正用这个竹篓收下楼下小伙子表达的爱情。不是吗?小伙子不肯离去,黝黑的脸更涨得通红,用含情脉脉的眼神望着楼上的姑娘。他们的交谈我们似乎听不懂,但这罗密欧与茱丽叶的老把戏却正明白无误地上演着。

也许是大屋太高,仰光人不得不想出一个办法─从楼上吊下一条绳索到楼下,绳索的下端安一个铁夹子或者小竹锣,就成了一个人力“升降机”,以便出门后如果发现忘记带了什么东西便可免去爬楼梯之苦。除此之外,送上去、递下来,这也顺便成了居住在殖民地建筑里的年轻男女一种独特的传情方式,绳子那一头,等候着浪漫。

仰光 从尘世到佛国

无论是殖民时代的大屋还是现代化的楼宇,都比不上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的气势。大金塔是仰光高的建筑物,政府不允许有谁胆敢高过它。

街巷里的甜蜜缠绵与大金塔的一派佛国气象,混杂在市井却也竟如此不露痕迹,至少多如牛毛的大小佛塔一路上早已让我觉得仰光大金塔的出现并不唐突。事实上,大金塔才是更原汁原味的缅甸。这个建于18世纪,用7吨多黄金通体贴身的大金塔在阳光下惊心动魄。佛教徒们正是用这种世俗上认为尊贵的颜色来表达对佛祖的无上尊崇。

公元前6世纪,下缅甸的孟族富商德波陀和巴利加兄弟出行印度带回了佛祖的8根头发,并在仰光斥巨资修建了一座佛塔, 用于供奉这8根圣发,这便是仰光大金塔的前身。笃信佛教的缅甸人不断地修缮和扩大其规模至今。塔的顶部是一个金铸的大宝伞,顶端镶有无数颗钻石、珠宝,大金塔底部平台四周,是缅甸人用来计算

出生生肖的8种动物雕像。每个动物的后面有一尊佛像, 佛像下面是一坛清水,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或是观光游人,先把鲜花编成的花环挂在佛像颈上,然后用勺子舀水淋在佛像身上和头上,据说这样浴佛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晦气,并带来好运。

早上在香火冉冉缭绕的圣坛前默默祷告,走到水池边,舀了水往佛像和生肖身上浇个不停,这样的仪式,令人也想远离凡世的尘嚣, 内心变得轻灵而平静。

曼德勒 世俗旧都

曼德勒 世俗旧都

比起仰光,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显得更为鲜活。闹市里到处是商铺、地摊;满街跑着古董般的老爷车、摩托车;印度人、华人、缅甸人混杂相处;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的佛寺教堂散落在各处。多种文化并存,直接的反映是在缅甸菜上,印度咖喱、泰国冬阴功汤、中国的炒菜融合在一起,却比预料的好吃。

这个缅甸旧都城区并不太大,以旧皇宫(MandalayPalace)为中心,四四方方一座城,在高大城墙外修有护城河。旧皇宫的背面是曼德勒城海拔高的地方—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这里是曼德勒的佛教圣地。游览整座山都需要赤脚进行,对于不习惯赤脚的城市人来说,这是一个考验。提着鞋子,让稚嫩的脚掌与破损的水泥路小心翼翼地接触,形同舞蹈一般,招来不少当地人善意的笑声。

要到达山顶平台需爬1729级台阶,沿途有8座佛塔佛寺。当终于走到山顶平台,山上山下众多的佛塔寺庙好似盆景一样被摆放在静谧的田园里,一如来路上老人的画作,既像写实的眼下又好似唯美的想象。

来曼德勒的另外一个“指定动作”,就是到乌本桥(Ubein Bridge)看日落。这座古老的柚木桥蜿蜒1.5公里,是世界上长的柚木桥,无论是桥墩、桥梁还是铺桥的木板均由珍贵的柚木构造。建设整座木桥,差不多要花去百万立方米优质的柚木。

由于乌本一直是一片低洼之地,旱季低处积水成湖,可以乘船;雨季湖水上涨,湖滨成为泽国。为解决当地交通困难,19世纪缅甸英明君主敏东王修建了这座木桥,同时为了使常泡在水中的桥梁不致腐朽,便发大愿用了珍贵的柚木来建设整座桥梁。

乌本桥也被缅甸人称为“爱情桥”。当初建桥时,桥头、桥尾和桥中共建了6座亭子,以供行人遮阳躲雨。在缅甸人看来,6座亭子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即身和同居、口和同语、心和同志、德和同守、见解和共同进步、利益和共同享有。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缅甸人相恋时,会天远地远地赶来爱情桥,在这里立誓永葆和睦互敬。

蒲甘 万塔之国

蒲甘 万塔之国

蒲甘(Bagan)几乎是缅甸出名的地方,2000余座佛塔分布在2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蔚为壮观。有人评价说,蒲甘是很多旅行者在缅甸甚至亚洲的终极目的地。

从曼德勒乘船而下至蒲甘是很多旅人的选择。沿着被缅甸人称为母亲河的伊洛瓦底江顺流而下,河岸两边一直伴着翠绿的稻田。随着微风摇摆的绿树,还有每个向我们挥手,露出雪白牙齿微笑的孩子,让旅程轻松而愉快。

蒲甘 黄昏中的平原,塔身染金

娘乌镇(Nyaung U)是游客在蒲甘游览期间的大本营。这里的日落相对较早,大约4点30分日出,6点日落,虽然汇聚了众多的旅店、酒吧和饭馆,但娘乌镇依然透着宁静和乡野气息。打发过早到来的夜晚,就是光顾当地人聚集的茶馆,喝着温热、甜滑的奶茶,让人心满意足。

白天的蒲甘干燥而闷热,只有在太阳躲起来的清晨和夜晚才透着一丝清凉。一座座沉默的寺庙布满整个旷野。这些宝塔,是信奉小乘佛教的缅甸人作为修道和脱离人生苦海而修建的。就像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缅甸岁月》里的吴波金,做尽坏事,但依然相信在老去之时,只要多修建几座佛塔和寺庙便可以为之前所造下的孽赎罪。

在这个佛塔的世界里,阿难达寺(Ananda Pahto)四方加倒圆钟的造型堪称典范,是缅甸早期寺庙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的杰作代表。这是一座以均衡之美而闻名于世的寺院,阿难达塔座是印度式的正方形大佛窟,四面各有一尊近10米高的释迦牟尼立佛,佛像庄严,抿嘴含笑微微低头俯视芸芸众生;塔内四方位各有立佛一尊,被公认为蒲甘庄严美丽的佛像。

阿难达是蒲甘艺术价值高的神庙,无论是建筑样式还是佛像塑造都是无上佳品,有人说去缅甸就是为了去蒲甘,去蒲甘就是为了阿难达!

浦甘的日出与日落让人着实辛苦,每天早出晚归,却不舍得放弃任何一天。要知道,这里被誉为有着全东南亚美的日出与日落。瑞山陀塔(Shwesandaw Paya)是蒲甘适合观看日出日落的古塔之一,也是唯一一座登塔楼梯建在塔外的古塔。

塔身高耸,小心翼翼地通过四面陡峭的石阶登上塔顶。广阔的绿色原野上,伊洛瓦底江弯弯曲曲,宛若长蛇卧于原野。热带丛林里升起暮霭,成千上万的佛塔历经时光洗礼,残破而古旧的塔身被笼罩在晚霞瑰丽的色彩当中,竟好似重现了千年以前的辉煌与盛大。

茵莱湖 时光似水

茵莱湖 时光似水

船尾的马达发出轻轻的、有节奏的“哒、哒、哒”声响。长形木舟载着欲窥视茵莱湖(Inle Lake)水上人家日常生活的我们,轻轻地行驶在平缓的河道中。星罗棋布的房屋是用竹子和木头支撑在水面上的,组成了水上社区。一幢幢房屋里露出来的,依然是缅甸随处可见的笑脸。而孩子们多在房屋的窗台、下水的阶梯上玩耍,看到有溅着水花的木舟经过,便向着木舟上的乘客欢快地招手;妇人们也在水边洗着衣服和蔬菜水果,她们勤快的双手拨弄出四溅的水花。

茵莱湖畔的鸟水镇,是游客出发到达的大本营,更是体会传统社会田园生活的好地方

茵莱湖上的小艇如同茵莱湖一样窄而且长,这样的船在湖上行走便轻快而灵巧,一叶扁舟,便是指它们了。而茵莱湖的渔船是独特的─渔民们站在船尾用一只脚来操纵船桨,这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茵达民族的单腿划舟。只见划船者站在船的尾部,一只脚踩在船板上,一只脚悬空挥桨。划船时,手、腰、脚同时用力,使小船飞速向前行驶;而不划船的手和脚起平衡作用,这种独特的用脚划浆的方式令人叫绝。

为什么他们用脚而不用手划船呢?其中的来由已经没有人能够道得明白。也有人说,那是因为茵莱人一辈子生活在水上,从不走路,为了保持四肢发育平衡,才不得不用这样的划船方式来锻炼他们的下肢。

以舟代步,用船过生活,自然而然也少不了船汇聚成的集市。茵莱湖的集市每周分5个村落轮流举办,规模巨大,却毫不喧嚣,船来舟去没有汽笛和尘埃。别以为这是流动集市大家就马虎应付,几百家售卖着蔬果鱼肉、日用品、布匹还有纪念品的小店一家接着一家,生活中的大小物品都可以在这儿找到。中间还夹杂着香喷喷的奶茶与小食档的味道,一点都不比定点的市场差。

这种每天换一个地方举行集市的方式,除了大大方便了湖区里居住的居民,还利用这种方式使小岛上的居民享受更多的平静。湖岸一带主要是茵巴族聚居地,穿着民族服装的妇女们吸引了不少外来者的注意。当镜头对着她们的时候,她们一般都会轻轻转过头,不愿面对镜头。反而缅甸人就大方得多,总向着我们微笑。

不赶集的日子,便是坐在酒店的露台上读书,看扁舟自湖上轻轻缓缓地驶来,又缓缓地驶去。湖水是清澈柔缓的好水,阳光直射湖底,左右两岸是苍翠山峦,扁舟无声地轻轻驶进视线。湖上小住的日子,也洗尽了连日来在缅甸各处奔波的风尘,作息时间自然也规律而健康,早上6点随日出而起,晚上10点便酣然入梦。

此时的茵莱湖静得如同午夜,没有电视,没有集镇,没有咖啡馆,没有任何需要熬夜的理由。而入夜后的茵莱湖,更是平静得迷人,偶尔有小舟经过,船上人细细的谈话声,在无漾的湖面上久久飘荡。